欢迎来到法律知识网!

【滴滴自己刷一单后果】利用滴滴刷单套现被诉,法院如何定罪量刑

刑法论文 时间:2021-11-27

【www.ynkwsw.com--刑法论文】

自2014年初滴滴和快的针对出租车展开补贴起,刷单套现成为了诈骗行为的新方式。近日,一犯罪嫌疑人因利用滴滴刷单套现被诉,法院将如何定罪量刑呢?

案情简介:

2015年2月至6月,犯罪嫌疑人常某得知可通过领取滴滴打车优惠券的方式刷单赚钱,后常某花钱向别人购买了刷单软件并学习刷单技术。随后,常某在滴滴打车平台注册乘客账户领取平台发放的打车优惠券,然后通过虚构打车交易,将领取的优惠券向其控制下的司机账户支付,最后提现完成套现,在短短几个月内,通过刷单非法获利1万余元。

2016年2月26日,海淀检方对利用“滴滴打车”软件进行刷单套现诈骗的常某提起公诉,该案系互联网打车软件出现后国内第一例刷单诈骗案件。据悉,按刑法有关诈骗罪的规定,嫌疑人常某可能获刑6个月。

法律解读:

合同欺诈是以订立合同为手段,以非法占有为目的,用虚构事实或隐瞒真相的欺骗方法骗取公私财物的行为。合同欺诈的行为表现为合同当事人一方为了获取非法利益,故意捏造虚假情况,或歪曲、掩盖真实情况,使相对人陷入错误认识,并因此作出不合真意的意思表示,订立、履行合同的行为。司法解释为“一方当事人故意告知对方虚假情况,或者故意、隐瞒真实情况,诱使对方当事人作出错误意思表示”。

合同欺诈行为的干扰使相对人的意思按照欺诈行为人设计的模式运行,相对人表达的意思实际上不是自己的意思,而是行为人的意思。它破坏了合同当事人的地位平等,破坏了等价交换的原则,破坏了交易的自愿性,破坏了社会信用。合同欺诈行为使参加交易的人没有安全感,使市场运行缺乏稳定的信用支持。

合同欺诈行为的行政法律责任,一是要承担一定的惩罚性经济义务,通过经济惩罚强制教化;二是对严重违法的要吊销营业执照,实行市场禁入,从而在一定程度上起到警示作用。

合同中的欺诈行为属于民法和合同法调整范围,其承担的是一种民事责任。但合同中的欺诈行为如果具有严重的社会危害性、刑事违法性、及应受刑罚处罚性这三种性质时,行为人承担的就不只是民事责任,还要承担相应的刑事责任。

鉴于有些合同欺诈行为破坏性很强,欺诈所获取的非法利益达到一定程度,我国1997年刑法第224条增设了对于利用合同进行诈骗犯罪的规定。合同诈骗罪是指以非法占有为目的,在签订、履行合同过程中,骗取对方当事人财物,数额较大的行为,它具有社会危害性、刑事违法性,理应受到刑法制裁。

按刑法有关诈骗罪的规定,诈骗金额达到数额较大但尚未达到数额巨大的将面临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按照北京市的量刑规定,数额达到5000元即构成数额较大,犯罪数额达到10万为数额巨大,根据量刑指导意见诈骗1万元则可能面临6个月左右的刑期,具体还要综合看整个案情来定罪量刑。

本文来源:http://www.ynkwsw.com/lunwen/151455.html

推荐内容